世卫评价我国妇幼健康:绩效高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的“晴雨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持续关注和保护着这两大人群,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
《健康报》在记录
1979年7月1日,《健康报》刊发的头版头条消息是《从我国特点出发进行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该报道指出,最近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全国卫生局长会议的报告,其中提到: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努力做好妇幼卫生工作,普及新法接生。1979年8月12日,《健康报》报道了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全国托幼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儿童不是成年人的缩影,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必须掌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的科学规律去保育儿童。同一天,《健康报》还刊发了通讯员文章,介绍当时湖南省石门县皂市公社在实践中得出的妇幼保健工作经验:抓好妇女围产期保健,推广新法接生,开展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普查防治等。
多年来,我国着力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努力促进公平性和可及性。2015年3月20日《健康报》一版文章《我国孕产妇死亡率24年下降75%》指出,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公布的《妇幼健康成功因素报告》,将我国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向全球推广我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2018年2月2日《健康报》一版头条文章《妇幼健康划定7项重点工作》指出,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6年的76.5岁提高到76.7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6/10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8‰和9.1‰,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新生儿破伤风被消除
2012年11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当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所有地市消除新生儿破伤风进展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并联合联合国儿基会和中国卫生部门于10月在广西河池和广东江门2个曾经的高危地区进行验证调查,得出中国所有地市的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低于1%的结论。
新生儿破伤风就是老百姓平时所说的“七日风”,罪魁祸首是不洁接生,致使破伤风杆菌侵入新生儿脐部引发全身症状。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曾是导致我国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河滩镇王户村年近八旬的张老汉和老伴一共生育7个孩子,都是找接生婆在自家的土炕上接生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因为用了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的剪刀剪断脐带而患上新生儿破伤风,出生几天后就夭折了。
在我国,很多农村偏远地区曾有一个古老的职业——接生婆。这个行业在当年很是吃香,每接生一个婴儿,不仅能吃上一顿好饭,还会收到猪肉、红包等婴儿家人的酬谢礼物。但是,绝大多数接生婆没有经过医学专业培训,不安全、不专业的操作致使新生儿破伤风、产妇产后出血等屡屡发生,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
张老汉说,当时由于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的观念落后,一些人甚至认为分娩是不洁的事情。如果孩子得了新生儿破伤风夭折了,老百姓不知道是因为没有做到清洁生产,而是觉得孩子“命不好”。
20世纪90年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我国推行以开展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为主的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策略。1995年,我国将新生儿破伤风从丙类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从2000年开始,卫生部、国务院妇儿工委、财政部在中西部地区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包括给试点地区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帮助县、乡镇医疗机构建设产科、添加相关设施设备,开展助产人员的技能培训,进行住院分娩宣传等,惠及中西部地区8.3亿人口。
张老汉的儿媳妇小陈是上述政策的受益者,深深体会到住院分娩的好处。34岁的小陈和丈夫育有两个儿子,每次都坚持按时产检,住院分娩。“结婚的时候,乡里的计生专干就给我讲过产检和住院分娩的重要性,电视里也经常宣传,对大人孩子都好。现在哪还有人在家里生孩子啊,太危险了!”小陈认真地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农村,标准化产房、温馨洁净的产妇休息室和宽敞明亮的爱婴区成为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亮点,产妇生孩子已不再如同过“鬼门关”。同时,近年来出现了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许多“80后”“90后”孕产妇不仅住院分娩,还追求更好的质量和服务。
服务可及性公平性显著提高
据专家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妇女儿童提供免费服务,实现了基本妇幼保健服务的“保基本、广覆盖”,促进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同时,针对造成妇女和儿童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实施一系列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针对性地改善了重点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妇幼健康状况。
2008年,我国启动了中西部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自2009年起,在深化医改中,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从“贫困补助”走向“普惠补助”。2017年,我国住院分娩率达99.9%。小陈的两个孩子分别诞生于2008年和2011年,都是顺产,经过新农合报销,以及降消项目、住院分娩项目补助,每次住院分娩自己只需花600元左右。
专家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我国还通过实行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孕前免费优生检查,地中海贫血防控试点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使妇幼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显著提高。孕产妇保健、0~6岁儿童保健、儿童免疫规划等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城乡妇女和儿童提供。
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卫生服务体系之一。服务模式从最开始的‘一张嘴、两条腿’(卫生宣传、下基层服务)发展到现在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保健为中心,承担妇幼健康服务和辖区业务管理)’。”专家表示。
据介绍,1949年11月卫生部成立时设有4个司局,其中之一便是妇幼卫生局。1958年,全国有妇幼保健机构4829个。这是历史上妇幼保健机构最多的时期,但功能较为单一。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妇幼保健机构进入转型期,从以“所”、“站”为主转型为“院”为主,到2010年,妇幼保健院约占妇幼保健机构的70%。其间,全国8所医学院校成立妇幼保健专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妇幼保健专业人员。20世纪90年代后,《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颁布实施,妇幼卫生工作方针确定,即“以保健为中心,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
201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省、市、县均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由此开启了新一轮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管理的新阶段。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建成了以妇幼保健专业机构为核心,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综合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支撑,遍布城乡、分层负责、各有侧重、根在基层的为妇女儿童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医疗保健服务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国家进一步加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投资力度。“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资107亿元支持1100多所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77个,妇产医院750余个,儿童医院110余个,从业人员约45万人,成为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力量。